你会看心电图结果吗?
2019-08-21
548
窦性心律
窦性心律是指起源于窦房结的心跳节奏,是正常的心电节律。窦性心动过速
心率超过100次/分,会伴随心慌,多是生理性和一过性的,如饮酒、体力活动、情绪激动、喝茶,或者是由检查时“紧张”所致,一般不需要治疗。
某些疾病也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,如心肌缺血、心衰、发热、贫血、疼痛、甲状腺功能亢进,以及某些药物作用的结果。
窦性心动过缓
心率低于60次/分,常见于长期锻炼者、睡眠状态或老年人。
某些疾病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某些药物(治疗心脏病的某些药物等)的作用也会引起窦性心动过缓。
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通常无需治疗,但是低于50次/分可能引起供血不足,应该引起警惕。
窦性心律不齐
心率快慢显著不等,一会快,一会慢,常见于青少年,多会随呼吸频率变化、屏住呼吸后即可消失。
如果没有其他异常,“不齐”不是很严重无须担心,基本上算是正常心电图。
T波异常
很多因素可以导致T波发生改变,如运动、寒冷、紧张、劳累、通气过度、自主神经紊乱等很多非心脏因素。年轻女性出现T波改变以非心脏因素为多。
T波轻度改变一般无重要意义,心肌梗死超急性期、高血钾患者T波会显著增高;心肌损伤、心肌缺血、低血钾等患者T波会低平/倒置;急性心肌梗死、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、左室肥大患者T波明显倒置。
ST段改变
往往提示心肌有缺血如心绞痛、心肌梗死等。此外,心肌病、电解质紊乱、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也可能出现ST段的改变。
植物神经功能失调、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、运动员、心动过速、情绪激动等正常人也可能出现ST段的改变,尤其多见于正常年轻人和更年期妇女,此时称为非特异性ST-T改变。
当发现有心电图ST-T改变时,应找心内科医生进行正确解读,医生会结合年龄、性别、病史、体征和多种辅助检查结果综合考虑,以确定ST-T改变的性质。
束支传导阻滞
束支传导阻滞分为左右两支,以右束支阻滞较为常见。
阻滞又分为完全和不完全。
右束支传导阻滞本身临床意义不大,也不需要任何治疗,但是其背后的病因十分重要;左束支传导阻滞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。
电轴左偏(右偏)
单纯的电轴左偏或右偏多无太大意义,与年龄、胖瘦以及体位有关,无须紧张,更不用治疗。
左心室高电压
常见于左心室肥大、左心室负荷重的人,如高血压、冠心病患者多见;也可见于胸壁薄的正常人。
左心室肥大
左心室肥大是器质性心脏病的常见后果。常见的原因有高血压、主动脉狭窄、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、二尖瓣关闭不全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、运动员的心脏等,应及时到心内科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。
早搏
早搏又称过早搏动,是期前收缩,心跳不是很有规律,在正常的节奏中间,有某些心跳突然提前出现或“漏拍”。
每分钟少于6次为“偶发”,常见于健康人,特别是年轻人,多与兴奋、疲劳、饱餐及烟、酒、茶等过度有关,无须担心。
如果早搏每分钟高于6次为“频发”。一旦提示为频发,可能会存在心肌缺血、心室扩大等心脏疾病,或者甲状腺功能亢进、低血钾等非心脏原因,应进一步到心内科诊治。
异常Q波
正常情况下,在某些导联上不会出现Q波,一旦出现则称为“异常Q波”或“可疑Q波”。若其振幅与宽度符合某些标准,临床上可称其为“病理性Q波”,建议做动态心电图。
心肌梗死患者常有典型的病理性Q波,心肌梗死后其Q波会长期存在。
但异常Q波不一定都提示心肌梗死,如感染和脑血管意外时可出现短暂的Q波;心脏横位时可导致III导联出现Q波,但II导联通常正常;左右室肥大、心肌病、心肌炎等也可出现异常Q波,需结合病史及其他检查鉴别。
小编在此提醒,
心电图出现异常情况,
建议去心内科就诊,
根据医生诊断意见用药,
切勿自行诊断。
本文由西安安泰医疗设备维修网(medical.agitekservice.com)整理发布,欢迎留言探讨。
- 上一条 【设备】监护仪如何使用及注意事项
- 下一条 B超和彩超检查,有什么区别?